关注丨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
发布时间:2021-06-17

  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,简称POPs)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,具有很长的半衰期,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,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。

   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、生物累积性、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毒性,因此能够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大范围、长时间的危害,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,破坏生殖和免疫系统,并诱发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。

    2007年7月3日中国履行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(POPs)的斯德哥尔摩公约》国家实施计划正式启动,首批消除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含:

    1、杀虫剂:艾氏剂、狄氏剂、异狄氏剂、滴滴涕、七氯、氯丹、灭蚁灵、毒杀芬;

    2、工业化学品:六氯苯、多氯联苯;

    3、生产中副产物:二噁英和呋喃。

    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,ICCA(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)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:

    ⑴持久性基准:用半衰期(t1/2)来判断,在水体中为180d,在底泥和土壤中为360d;

    ⑵生物蓄积性基准: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,BCF>5000;

    ⑶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:半衰期2d(空气中)以及蒸汽压在0.01~1kpa;

    ⑷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: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/L。

    目前对于POPs样品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(GC)、质谱法(GC-MS/LC-MS)、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、超临界流体色谱(SFC)法等,对环境中的POPs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。